北極航道未來潛力巨大
2013-08-14 07:54:20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最近,中遠集團旗下商船“永盛”號從大連出發穿越白令海峽,經過北冰洋的“東北航道”(又稱“北方航道”)前往荷蘭鹿特丹的消息,引起了國際關注。這是中國商船對這一航道的首次利用。隨著全球變暖導致的北冰洋夏季海冰的逐漸融化與運輸條件的改善,主要經過俄羅斯沿海與北歐的“東北航道”,以及主要經過加拿大境內的“西北航道”,正在成為兩條被寄予厚望的“黃金水道”。
據報道近五年來利用“東北航道”的船舶數量迅速增長。據氣候專家預測,到本世紀中葉北冰洋的夏季海冰有可能完全消失,這必將進一步改善“北方航道”的通航條件,使之成為東亞和歐洲之間繞過蘇伊士運河的重要的替代性選擇。因為這條新的航線將縮短北太平洋與北大西洋之間的航行距離,降低運輸成本,因而也必將對東北亞地區的外貿環境帶來進一步改善,長遠而言也有利于中國環渤海經濟圈和東北地區的發展。
“東北航道”未來潛力巨大,而中國同北極地區日益增強的政治和經濟聯系,不僅會影響對外貿易,而且涉及到中國能源安全戰略的遠期調整。目前中國的石油進口嚴重依賴波斯灣地區,運輸路線所經過的印度洋、南海等都是存在潛在國際爭端的不穩定水域,并面臨眾所周知的“馬六甲困局”。而北極地區擁有巨大的能源潛力,有研究顯示,目前全球未經勘探的可開發油氣儲量有五分之一埋在北極的冰雪之下,那里正在成為未來全球能源博弈的一個重要“新邊疆”。中國需要有遠見地把這一因素納入未來全球戰略考慮之中。
另一方面,北極圈周邊國家都已經認識到了北極在能源、資源、交通、軍事等方面日益重要的戰略價值,俄羅斯、美國、加拿大等國都已制定本國北極戰略,加緊對北極地區的爭奪以在未來全球競爭中占得先機。但這些國家同時也認識到了地區合作的重要性,成立了北極理事會等組織,各方博弈呈現競爭與合作并存格局。
中國已經在今年5月被接納為北極理事會的永久觀察員國,這代表該組織的八個正式成員國承認了中國在北極問題上有利益相關者的地位。傳統上中國更多考慮在北極地區的科研活動,以及全球變暖可能給自身帶來的環境與經濟影響,但在北極地區變得日趨重要的新形勢之下,中國有必要從地緣政治、經貿、能源、國家安全等多維度來定義自己的北極利益,并據此制定北極戰略。
“永盛”號的航行只是一個小例子,中國將越來越發現,在這個不斷縮小的世界上,北極并非一片遙遠的不毛之地,而是會和自身產生日益密切的聯系,因而在北極戰略上更應未雨綢繆。中國應該利用已經獲得的話語權促進北極地區的和平穩定,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解決方案,同時要確保北極各國承認其主權范圍之外的海域與資源具有全球公共品性質,應該由全球共享。中國或許需要加強與北極圈各國的雙邊關系,尤其是其中實力較弱的小國,以為雙方爭取更大話語權。一種以和平、友好、互利為導向的北極戰略不僅符合中國自身利益,也將有助于打消一些國家的所謂“擔憂”、“疑慮”,獲得國際歡迎。